课程是人才培养核心要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具有“高级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是新时代高校课程建设的新使命与新要求。广州大学对标“金课”建设标准,立足学校改革与发展实际,探索了优化课程结构,改造课程内容、提升课程深度与广度、创新激励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打造高质量课程体系的路径与策略。
优化顶层设计,打造“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以“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为原则,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施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全校统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相关专业打通培养,同一级学科或学院设置院级平台课程。同一专业各方向的学科基础课程统一设置,相近学科和专业之间搭建两年左右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着力夯实“基本理论、知识、思维、技能、方法”等“五基”。实施基础课程和思政课程提升计划,出台“强基计划”,设置教改特区,对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师资引进给予政策倾斜。打破以系为单位封闭办专业和开课程的传统模式与思维惯性,从学科、师资、课程交叉融合等维度优化课程设置方案,实现优质师资、课程、科研训练、实习实训等资源的跨学科专业共建共享,为学生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创造条件。增加大学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力学、电工电子等基础课程的基本学时学分,提升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与教学质量。同一专业的在统一设置平台课程的基础上,以课程模块方式设置差异化的专业方向,为拔尖创新和卓越应用人才的分类培养夯实基础并提供机制保障。
多措并举,“双轨制”课程体系全面建成
对标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应用人才培养的“双轨制”课程体系已建成,为学生的分类发展、个性化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前者通过落实“早安排导师、早进科研团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出创新成果”等“五早”举措,以“科教协同—高质量研究生深造”导向构建课程群,突出“基础+创新”特色,培养素质全面、基础厚实、学术过硬、创新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后者通过落实“实验室实操、企业单位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劳动实践”等“五实”举措,以“产教协同—高质量就业创业”为导向构建课程群,突出“基础+应用+复合”特色,培养素质全面、专业扎实、交叉复合、适应力强、有能力特长的卓越应用人才。近年来,学生的“三气”(志气、骨气、勇气)精神和“三创”(创新、创意、创造)能力提升明显,本科生升学深造率稳步提升,创新创业、挑战杯、创青春及学科竞赛的成绩连年取得优异成绩。